牛奶成“泻药”?宝宝乳糖不耐受,是否代表以后和牛奶无缘了?

发布时间:2024-09-14阅读人数:

  乳糖不耐受是许多小宝宝经常遇到的问题,很多家长都有各式各样的疑问:

  "我宝宝肚子老是咕噜噜响,是不是肠胀气呀?""我宝宝一吃就拉正常吗? ""我是母乳喂养的,宝宝也会乳糖不耐受吗? ”“发生乳糖不耐受怎么办,需要停母乳吗?”“乳糖不耐受能够治愈吗?是不是宝宝以后都喝不了牛奶了”?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乳糖不耐受有关的知识吧!

  01乳糖的作用

  乳糖是人类和哺乳动物乳汁中重要的碳水化合物,母乳及乳制品中的乳糖是婴幼儿最重要的能量来源,乳糖进入体内后在小肠乳糖酶的作用下分解成葡萄糖和半乳糖,继而进入血液循环供人体利用。

  02什么是乳糖不耐受

  乳糖不耐受,是指人体无法完全消化乳制品中的乳糖,因此,在食用或饮用乳制品后会出现腹泻、腹胀、腹痛等消化系统症状。

  这是由于肠道内的乳糖酶活性降低、缺乏甚至缺失,导致进入肠道的乳糖吸收不良,未被消化的乳糖进入结肠后被细菌发酵生成气体和短链脂肪酸等,而大量气体引起腹胀等症状,未被消化的乳糖及其发酵产物使肠道内渗透压升高,流入肠道的水分增加,引起腹泻症状。

  乳糖不耐受分为先天性乳糖酶缺乏、相对乳糖酶缺乏、继发性乳糖酶缺乏。

先天性乳糖酶缺乏

  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新生儿期即可发病,患儿可在生后第一次食奶后即出现严重的水样腹泻,易引起脱水,电解质丢失。

相对乳糖酶缺乏

  多见于胎龄小于34周的早产儿。在生后早期喂养过程中极易出现呕吐、腹胀、胃潴留和排便异常,它可能是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原因之一,多为暂时性,随着月龄增加肠道发育成熟,乳糖酶活性会逐渐增加。

继发性乳糖酶缺乏

  指继发于各种累及小肠黏膜的疾病或全身性疾病后出现的暂时性乳糖酶缺乏,如胃肠道感染、手术损伤、慢性及迁延性腹泻、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免疫缺陷及营养不良等均可引起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刷状缘受损。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婴幼儿更容易出现。这种类型也是最为常见的。

  03乳糖不耐受的症状

  乳糖不耐受的症状个体差异很大,可产生一系列胃肠道症状以及其他全身症状。典型症状主要表现为腹泻、呕吐、腹胀、肠绞痛等胃肠道症状,部分患儿肠道运动减弱出现便秘。也有少部分患儿进食自身可耐受的一定量乳制品不会出现明显症状,具体与可耐受的量相关。

  婴幼儿乳糖不耐受常见症状是腹泻,典型的粪便为黄色稀便,带泡沫及酸臭味,有奶瓣,易伴有腹胀和哭闹,少数还可出现呕吐。症状持续时间长的患儿,甚至可能会影响生长发育,出现贫血、佝偻病等疾病。

  04乳糖不耐受的治疗

  治疗目标是消除症状,同时避免营养缺乏。继发性乳糖不耐受首要的治疗是针对原发病的医治。

01急性期治疗

  在急性腹泻期要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乳糖不耐受存在量依赖性,因此减少乳糖摄入即可,无需完全避免摄入膳食乳糖。

  一般来说,如果轻度的乳糖不耐受,生长发育正常,腹泻程度比较轻,医生多数会建议继续母乳喂养。少量多次喂养,每次少量摄入乳糖,可以减轻乳糖的负担,从而减少腹泻的次数。若未断奶婴幼儿腹泻无缓解,可采用无乳糖奶粉喂养缓解腹泻症状,促进肠道功能恢复。

  我国《婴幼儿喂养建议》,对于急性腹泻后造成继发性乳糖不耐受的宝宝,无乳糖配方粉应喝到痊愈后的2-4周,并且在转奶的过程中最好一顿一顿地转,让宝宝肠道有个适应的过程。

02药物治疗

  补充益生菌,益生菌制剂中多种益生菌与乳糖酶及乳糖有关系。例如:乳酸菌可产生乳糖酶,同时可延缓胃排空速度,减慢肠转运时间;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能酵解乳糖,在酵解乳糖时只产酸不产气,不增加渗透压,同时增加肠道短链脂肪酸的吸收,有利于减轻乳糖不耐受症状。

03外源性补充乳糖酶

  乳糖不耐受最重要的病理改变是乳糖酶缺乏或活性低下,从理论上而言,补充乳糖酶是是治疗乳糖不耐受症的最佳方案。乳糖酶的作用效果与乳糖的量、乳糖酶量及酶在胃肠道维持的活性有关,口服乳糖酶其部分活性会被胃酸破坏,但大多能起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在宝宝出现乳糖不耐受期间,家长应时刻关注患儿腹泻情况,记录大便的颜色、形状、量、气味,学会判断脱水情况,同时还应关注患儿生长发育情况,包括身高、体重等各项生理数据情况。若宝宝出现症状加重或生长发育停滞的情况,应及时寻求医生的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