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养生】长得胖≠养得好?儿童体重管理到底有多重要
在生活中经常听到这样的话,“小孩子胖哪叫胖啊”“小时候胖不用减肥,长大了自然就会瘦了”。很多家长都认为宝宝白白胖胖的是一件好事儿,看起来可爱、有“福气”。
但是事实上,长得胖≠养的好!从医生的角度来说,儿童的体重保持在一定范围内最好,如果超过这个范围就是肥胖症啦。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6岁以下儿童肥胖率达到3.6%,儿童超重率也达到了6.8%;6-17岁的青少年儿童中超重肥胖率已经达到了19%,这意味着每100个孩子里就有将近20个“小胖墩”。
我国儿童肥胖问题日趋严重,已成为我国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什么叫儿童肥胖?
儿童肥胖症是指当儿童长期能量摄入超过人体的消耗,使体内脂肪过度积聚、体重超过一定范围的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不同年龄判断标准不同。
肥胖对儿童的危害?
成年人肥胖会引起“三高”,但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是儿童期肥胖比成人肥胖危害更大!它是多种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不仅影响孩子生长发育,还会导致多系统的损害。
① 代谢性疾病风险增高
《中国儿童肥胖报告》显示超重儿童发生高血压、高甘油三脂、糖尿病的风险分别是正常体重儿童的3.3倍、2.6倍、3.2倍。
② 导致性早熟、难长高
肥胖可使孩子的青春期发育提前(尤其是女孩),从而诱发性早熟。性早熟会加速骨骺闭合,导致孩子长不高。
③ 骨骼肌肉发育问题
肥胖会给骨骼和关节带来过大的压力,导致骨骼发育异常、关节炎等问题,影响孩子的运动能力和生长发育。
此外,肥胖还会引发心理问题,容易造成孩子自卑、自闭的性格。
引起儿童肥胖症的原因?
(1)膳食营养(关键因素):社会经济、习俗、家庭等层面导致了能量摄入增加和身体活动减少的“致肥胖环境”,对于儿童青少年来说,肥胖的重要原因就是膳食结构不合理、饮食行为不健康等。
(2)身体活动少:看电视、玩手机、刷短视频及打游戏时间加重等都侵占了儿童的运动时间,加速了脂肪堆积,从而导致肥胖发生。
(3)遗传因素:儿童发生肥胖的几率受父母身体形态的高度影响,研究发现父母一方肥胖其后代发胖风险是父母体重正常的4.25倍(母亲肥胖)和2.54倍(父亲肥胖),父母均肥胖,则儿童肥胖风险增加10.44倍。
(4)对肥胖的错误认知:多数家长在喂养孩子的时候总是带着“胖点好”“能吃是福”的观念让孩子多吃,能量摄入过多;过分顺从、溺爱孩子,只做孩子爱吃的食物,导致营养不均衡等,都会加大儿童肥胖的风险。
如何判断孩子是否超重?
小于2岁的儿童我们采用《7岁以下儿童生长标准》,使用“身长的体重”来判断,大于参照人群Z>+2为“超重”,Z评分>+3为“肥胖”。
2~5岁儿童参考“中国0~18岁儿童儿童、青少年体块指数的生长曲线”中制定的中国2~5岁儿童超重、肥胖界值点来进行评价。BMI≥同年龄、同性别第95百分位数(P95)为肥胖,≥第85百分位数(P85)为超重。
6~18岁《学龄前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筛查》BMI=体重(kg)/身高的平方(㎡),BMI≥同年龄、同性别第95百分位数(P95)为肥胖,≥第85百分位数(P85)为超重。另外比较常用的是腰围身高比,女童≥0.46、男童≥0.48是中心性肥胖的筛查指标。
肥胖如何预防?
(1)从生命早期开始预防:建议备孕期调整孕前体重,孕期体重增长至适宜水平;生后母乳喂养,尽早开奶,对婴儿的喂养方式进行指导,预防肥胖。
(2)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儿童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应保证平衡膳食,达到能量和营养素摄入量及比例适宜。
日常膳食做到食物多样,每天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摄入25种以上食物;增加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物和杂豆在膳食中的比重;选择富含优质蛋白质食物,学龄前儿童(2~5岁)每天摄入350~500mL或相当量的奶及奶制品,学龄儿童(6~17岁)每天摄入300mL以上。
限制添加糖,2岁以下儿童不要进食任何添加糖的食物,2岁以上添加糖不超过每天总量的5%。
(3)减少电子产品暴漏时间,增加身体活动
(4)保证充足和高质量的睡眠
(5)早期进行筛查和肥胖的管理:定期儿童保健科随诊,监测儿童青少年的身高、体重和腰围,计算体质指数(BMI)和腰围身高比,评估儿童青少年肥胖状况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最后,希望每个宝宝都可以健康快乐成长!